一直很想看這一本書,但在暢銷排行榜上衝刺時,我沒有下手。網路書店在促銷時,我也錯過。去市圖網站上,排隊預約號碼竟然排到21號時,我仍然默默等待,直到市圖寄給我一封【預約書三天沒領取,取消預約資格】的email時,我才發現~阿~市圖並沒有通知我,可以去拿了啊! 總之,和同事抱怨了這事,好心的導播馬上說,她可以借我,就這樣,我終於展開我和巴別塔之犬的緣分。
巴別塔:Babel 是聖經舊約中的一段經文,講述人類經歷大洪水之後,企圖興建一座能直達天堂的『巴別塔』,來證明人類的能力。問了虔誠信教的朋友,巴別塔的背後涵義,指的正是「溝通」,上帝創造人類,原本是以同一種語言建立互相溝通,但最後巴別塔坍塌了,人類無法直通天堂,不也正是人類各自為政,以各種不一樣的語言自我隔閡,而斷絕了溝通的橋樑嗎?很深的涵義,其實書前導讀也有談到。
那跟"狗"有什麼關係? 這本長篇小說,講述一名妻子身亡的丈夫,企圖透過家中唯一目睹過程的寵物---狗,來還原當時妻子死亡的原因和經過。但這其實只是背景介紹,書中真正鋪陳出的,是丈夫對妻子的思念,兩人的恩愛,以及婚姻生活中遇到的現實衝突以及後悔。章節的安排,是穿插的,丈夫的回憶,和現實的調查,像奇數和偶數一般安排好地,慢慢一章章地陳述出。順敘法,但把我的思緒,一下從現實中拉到當初他們交往時的甜蜜,一下子又拉回現在喪偶的悲痛。翻譯的文字淺顯,但卻真實,借我的同事說,她看了一直哭,而我呢?看到第17章,妻子在廚房裡的佈置(噓~我不會透露劇情的),我感動地流淚。看到狗的那個科學集會,讓我震驚激動。看到最後丈夫的恍然大悟,一層層地抽絲剝繭,隨著劇中人的心痛,我彷彿已經看到那顆蘋果樹,看到他們認識過程的庭院,看到他們在紐奧良的狂歡,看到丈夫與狗躺在沙發上,同樣思念女主人的悲傷眼神。
狗呢?是重點,也不是重點,可以想像,失去親人 or 愛人的那種椎心之痛。可以想像,失去摯愛的那種接近幻想的瘋狂思考。或許故事的結局,可以繼續引發心理醫學上的探討,但這部我覺得感人的小說,竟然只是美國女作家卡洛琳怕克斯特的第一部小說作品。不知道英文版本寫得有沒有中文版這般深刻,但我會說,受到熱烈矚目,不是沒有道理的。
而另一位同事,前陣子也借了我另一本小說【中性】,講述一名陰陽人的故事,但內容沒有議題來得沉悶,反而透過相當逗趣的文字,從曾祖父那一代的故事一直說到現在,最後再回到原點,回到那個造成陰陽人誕生的原點。很有趣的故事,很令人驚艷的文字功力,原本以為會是一本,看到也不會碰的書,但在同事的推薦之下,覺得心情很豐富。
好像從小到大,看書的喜好總是一陣一陣,國中時期喜歡看瓊瑤,高中喜歡看散文,大學喜歡看心理學的書,研究所愛上各種電影原著的英文版。永遠記得放在我書架上最前面的A Time To Kill(殺戮時刻),這是波城同學拉我去看的電影,看電影時就已經激動到淚流滿面,沒想到看了原著,才第一章就被小女孩被強暴的劇情嚇得泣不成聲,原文書的文字竟然是比濃縮的電影還要真實上萬倍。而Snow Falling On Cedars(電影版是伊森霍克演的,我不確定台灣有沒上映過),當時是一名日裔美國同學推薦,後來才發現,原來日本移民第二代,也會介意這樣的美日情節。或許是英文,所以逼得我得慢慢看,反而更能讓我眼前不斷勾勒出,劇情中的畫面。
總之,這些都是些文字易懂的小說(不像是『我的名字叫紅』,過於艱澀的鄂圖曼土耳其回教背景,看得我頭昏眼花,連現在小說飛到哪了都不知道) 而我看書的習慣,往往是要一口氣看完,包括達文西密碼、天使與魔鬼(還包括丹布朗的其他小說,但我覺得丹布朗的【懸疑原則】幾乎都千篇一律,很快就讓讀者破解啦~因此可看性大減)...我就算廢寢忘食也要一次看完,才不會讓情緒中斷。不過【中性】這本書我是花了快兩個星期才完成,但每天腦中都還保留著慢慢解讀的愉快,而巴別塔之犬我則是太入迷了,但這些好書不論花多少時間看完,的的確確豐富了我的心。有時候不免有點「缺乏資訊焦慮症」(就是古說: 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嗎),常常會問朋友同事說,最近有沒有好書可以看啊~有時候覺得,沒有書店的地方,彷彿就是文化沙漠,現在網路的發達,買書看書借書都超方便,只擔心,看書看太多,會讓我用眼過度,電腦和書這樣的穿插,久久沒有進展的近視,又要加深啦!
巴別塔:Babel 是聖經舊約中的一段經文,講述人類經歷大洪水之後,企圖興建一座能直達天堂的『巴別塔』,來證明人類的能力。問了虔誠信教的朋友,巴別塔的背後涵義,指的正是「溝通」,上帝創造人類,原本是以同一種語言建立互相溝通,但最後巴別塔坍塌了,人類無法直通天堂,不也正是人類各自為政,以各種不一樣的語言自我隔閡,而斷絕了溝通的橋樑嗎?很深的涵義,其實書前導讀也有談到。
那跟"狗"有什麼關係? 這本長篇小說,講述一名妻子身亡的丈夫,企圖透過家中唯一目睹過程的寵物---狗,來還原當時妻子死亡的原因和經過。但這其實只是背景介紹,書中真正鋪陳出的,是丈夫對妻子的思念,兩人的恩愛,以及婚姻生活中遇到的現實衝突以及後悔。章節的安排,是穿插的,丈夫的回憶,和現實的調查,像奇數和偶數一般安排好地,慢慢一章章地陳述出。順敘法,但把我的思緒,一下從現實中拉到當初他們交往時的甜蜜,一下子又拉回現在喪偶的悲痛。翻譯的文字淺顯,但卻真實,借我的同事說,她看了一直哭,而我呢?看到第17章,妻子在廚房裡的佈置(噓~我不會透露劇情的),我感動地流淚。看到狗的那個科學集會,讓我震驚激動。看到最後丈夫的恍然大悟,一層層地抽絲剝繭,隨著劇中人的心痛,我彷彿已經看到那顆蘋果樹,看到他們認識過程的庭院,看到他們在紐奧良的狂歡,看到丈夫與狗躺在沙發上,同樣思念女主人的悲傷眼神。
狗呢?是重點,也不是重點,可以想像,失去親人 or 愛人的那種椎心之痛。可以想像,失去摯愛的那種接近幻想的瘋狂思考。或許故事的結局,可以繼續引發心理醫學上的探討,但這部我覺得感人的小說,竟然只是美國女作家卡洛琳怕克斯特的第一部小說作品。不知道英文版本寫得有沒有中文版這般深刻,但我會說,受到熱烈矚目,不是沒有道理的。
而另一位同事,前陣子也借了我另一本小說【中性】,講述一名陰陽人的故事,但內容沒有議題來得沉悶,反而透過相當逗趣的文字,從曾祖父那一代的故事一直說到現在,最後再回到原點,回到那個造成陰陽人誕生的原點。很有趣的故事,很令人驚艷的文字功力,原本以為會是一本,看到也不會碰的書,但在同事的推薦之下,覺得心情很豐富。
好像從小到大,看書的喜好總是一陣一陣,國中時期喜歡看瓊瑤,高中喜歡看散文,大學喜歡看心理學的書,研究所愛上各種電影原著的英文版。永遠記得放在我書架上最前面的A Time To Kill(殺戮時刻),這是波城同學拉我去看的電影,看電影時就已經激動到淚流滿面,沒想到看了原著,才第一章就被小女孩被強暴的劇情嚇得泣不成聲,原文書的文字竟然是比濃縮的電影還要真實上萬倍。而Snow Falling On Cedars(電影版是伊森霍克演的,我不確定台灣有沒上映過),當時是一名日裔美國同學推薦,後來才發現,原來日本移民第二代,也會介意這樣的美日情節。或許是英文,所以逼得我得慢慢看,反而更能讓我眼前不斷勾勒出,劇情中的畫面。
總之,這些都是些文字易懂的小說(不像是『我的名字叫紅』,過於艱澀的鄂圖曼土耳其回教背景,看得我頭昏眼花,連現在小說飛到哪了都不知道) 而我看書的習慣,往往是要一口氣看完,包括達文西密碼、天使與魔鬼(還包括丹布朗的其他小說,但我覺得丹布朗的【懸疑原則】幾乎都千篇一律,很快就讓讀者破解啦~因此可看性大減)...我就算廢寢忘食也要一次看完,才不會讓情緒中斷。不過【中性】這本書我是花了快兩個星期才完成,但每天腦中都還保留著慢慢解讀的愉快,而巴別塔之犬我則是太入迷了,但這些好書不論花多少時間看完,的的確確豐富了我的心。有時候不免有點「缺乏資訊焦慮症」(就是古說: 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嗎),常常會問朋友同事說,最近有沒有好書可以看啊~有時候覺得,沒有書店的地方,彷彿就是文化沙漠,現在網路的發達,買書看書借書都超方便,只擔心,看書看太多,會讓我用眼過度,電腦和書這樣的穿插,久久沒有進展的近視,又要加深啦!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